今年7月份以来,全国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暴雨过程多累计雨量大,引发大量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复杂。各地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强化巡查排查和群测群防工作,果断转移受灾害威胁群众,多次成功避险。现将今年7月各地111起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清单汇总印发,并选取编辑10个成功避险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
下一步,各地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总结成功避险案例经验,进一步压实防灾责任,切实加强巡查排查、监测预警、临灾避险等工作,严格落实“灾害点+风险区”双控要求,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月22日8时许,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罗布镇罗布社区土地组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发生一起滑坡,因预警及时、转移果断、措施强硬,避免了9户38人可能因灾伤亡。
7月22日2时22分,根据威信县气象局发布的预警信号,威信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严格落实“1262”精细化预警机制,按照“1373”应急避险转移工作法,对辖区内重点隐患区域群众进行全面转移,在隐患风险未解除前,严禁转移人员回流。罗布镇镇政府接到通知后及时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将该消息通知至辖区内居民。22日7时,威信县罗布镇罗布社区土地组居民观察到后山树木倾斜,判断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随即通过喊叫方式,提醒周边9户38名群众全部进行避险撤离,同时上报情况。乡、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逐级接到险情报告后,随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并对危险区域实施管控。8时许,该区域发生滑坡,方量约21万立方米,造成部分居民房屋受损。
云南省通过实施的1262精细化预报服务,构建了气象、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的防灾减灾机制,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提供了决策支撑。威信县推行的“1373”应急避险转移工作法,依托邻里协作提升应急响应效率。此次滑坡发生前,部门协同配合,实现了受威胁区域群众应转尽转、应转早转,最终确保了所有群众安全。
7月1日10时24分,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平流村平流屯发生1起滑坡,由于预报精准、巡查到位、撤离及时,避免了5户21人可能因灾伤亡。
6月30日23时50分许,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与百色市自然资源局相继将隆林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由蓝色提升至黄色,并通知当地加强巡查监测。7月1日8时36分,金钟山乡平流村村干部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平流屯山体出现裂缝,随即向乡人民政府报告。9时50分许,乡人民政府现场研判可能会发生滑坡,当即组织受威胁群众6户27人撤离。10时24分,平流屯发生滑坡,方量约8万立方米,共造成2栋房屋倒塌,4栋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180万元。
在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发布后,县、乡、村严格执行预警响应机制,加强巡查、及时上报、科学研判、果断撤离,使群众在滑坡发生前安全转移,实现人员零伤亡。
2025年7月4日18时46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古尔沟镇沙坝村转经楼沟突发泥石流,因泥石流治理工程发挥效用,且提前组织群众避险转移,避免了28户101人可能因灾伤亡。
7月4日16时21分,阿坝州自然资源局发布地质灾害橙色预警,理县自然资源局迅速响应,向预警涉及乡(镇)发送了《地灾橙色预警提示单》,并调度要求预警区乡(镇)加密风险隐患巡查监测,严格执行“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17时15分,古尔沟镇沙坝村梅多组小组长王平巡查发现转经楼沟流水变浑浊,根据培训所学防灾知识判断该沟可能要暴发泥石流,立即上报村党支部书记,并前往结对帮扶对象家中帮助1名老人转移。沙坝村两委得知情况后,立即启动预案,17时20分,受威胁群众77户174人全部避险转移至安全地带。18时46分左右,转经楼沟突发泥石流灾害,规模约9万立方米,造成6栋房屋倒塌、22栋房屋受损,道路、车辆、电力设施等损毁,直接经济损失约5000万元。因泥石流治理工程拦挡了大量泥石流固体物源,且提前组织群众避险转移,本次泥石流未造成人员伤亡,实现成功避险。
这一案例体现“立足于防、着眼于治、见效于实”,得益于四川省持续强化地灾综合防治体系,提升“防”的能力与“治”的标准。一是以监测预警为第一道防线,加密预警、健全“喊醒叫应”机制,强化调度抽查,将防灾措施落实到“最后一米”。二是常态化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演练,提升基层干群防灾避险能力,确保一旦预警即第一时间转移。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作用显著,既为避险赢得时间,也大幅减轻了灾害损失。
7月5日15时,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芒棒镇马家村樱桃树小组发生滑坡。由于当地提前转移群众,避免了2户11人可能因灾伤亡。
7月1日16时,腾冲市芒棒镇马家村樱桃树小组一居民发现道路出现开裂变形迹象,立即上报至村委会,随后,信息逐级上报。接报后腾冲市自然资源局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初步判定该区域存在滑坡风险,并划定了危险区范围,当地紧急组织撤离了受威胁的2户11人。7月5日15时,滑坡发生,导致该处2户房屋受损、村道阻断。
该点虽非地质灾害隐患点,但所在区域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近年,自然资源部门及驻县技术支撑单位持续在此开展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培训,有效提升了群众防灾意识,村民发现变形即上报、主动防灾,使得此次滑坡得以成功避险。
7月9日10时许,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刘家湾村爆发泥石流,因巡查发现险情,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免了20户36人可能因灾伤亡。
7月9日上午8时左右,上津镇刘家湾村村支书李青富(地质灾害防治网格专管员)在雨中巡查时,发现该村5组吴家院子居民区屋后山体多处出现垮塌下滑现象,且周边冲沟内洪水暴涨,水流逐渐浑浊。李青富分析发生灾害风险大,遂即会同村委会工作人员组织吴家大院居民区的20户36人转移至安全区域。10时左右,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洪水裹挟着垮塌的岩土体形成暴雨性泥石流,方量约3万立方米,顺着冲沟直接冲入坡下居民区内,导致坡下7户居民房屋全部倒塌并被掩、13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240万元。
网格专管员李青富严格落实雨中巡查要求,提前2小时发现山体裂缝加剧、沟水浑浊等灾害前兆,及时研判成灾风险并组织群众转移,成功避免人员伤亡,以“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的实际行动筑牢安全防线”万福村祝家湾滑坡避险
7月9日9时10分,受持续降雨影响,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万福村祝家湾附近发生滑坡,由于巡排查发现变形迹象,群众撤离及时,避免了6户21人可能因灾伤亡。
2024年4月,万福村祝家湾组被纳入山阳县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进行管控,县自然资源局联合技术支撑单位,开展高风险区巡排查工作及地质灾害防治宣传。2025年7月6日以来,山阳县普降大雨,8日15时,万福村村委会联合技术支撑单位陕西地矿综合地质大队有限公司在漫川关镇万福村祝家湾组附近进行地质灾害巡排查时,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该区域东北部坡体有局部变形迹象,经现场调查研判存在滑坡风险,立即组织撤离风险区内居住的25户45人。15时20分,受威胁住户全部撤离。9日9时10分,该坡体前缘多处发生垮塌,造成6户12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未造成人员伤亡。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常态化开展防灾宣传,提升群众认知与应对能力;技术单位与村委会“平战结合”,降雨期强化巡查排查,科学预判风险;发现险情后村委会快速组织撤离,决策果断,最大限度保障生命安全。
7月9日6时,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兰山村71至92号屋后山体发生滑坡,因人员提前转移,避免10户16人可能因灾伤亡。
7月8日,受4号台风“丹娜丝”正面影响,苍南县普降大到暴雨,8时,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对苍南县马站镇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红色预警,温州市、苍南县及时启动地质灾害Ⅱ级响应。14时马站镇组织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受影响人员转移。9日6时,马站镇兰山村71至92号屋后部分风险防范区发生山体滑坡,坡底联排房屋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89至92号房屋受损严重,未造成人员伤亡。
本次成功避险点位于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内,体现了浙江省实施地质灾害“风险双控”的管理成效。依托省、市、县三级联动预警体系,结合实时雨情数据与地质状况及时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基层单位对照预警级别启动对应响应预案,精准转移风险区内群众并实施区域管控等措施,为同类地区风险防控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7月10日10时30分许,重庆市綦江区打通镇天星村1组发生滑坡,因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提前撤离群众,避免了1户5人可能因灾伤亡,实现成功避险。
7月9日17时10分许,负责綦江区打通镇片区的驻守地质工程师王晓梅会同打通镇政府工作人员开展雨中巡查时,发现天星村1组一村民家房屋有变形迹象,经调查,该房屋处于一滑坡变形体上,滑坡体积约13万立方米,为确保安全,立即配合镇政府对该户及周边居民4户18人紧急撤离。10日10时30分许,该滑坡变形明显加剧,造成1间房屋局部垮塌,多处地面出现拉张裂缝,因提前撤离人员,未造成伤亡。滑坡发生变形后,当地政府根据驻守地质工程师意见,进一步划定危险区域,现场拉设警戒线、设立警示牌,布设应急监测设备,严禁撤离人员回流。7月22日凌晨1时19分,滑坡发生第二次大面积滑移垮塌,造成之前受损房屋彻底垮塌、约80米公路断裂、农田损毁约20亩。
专业技术人员下沉一线,通过包片蹲点、驻守巡查的方式,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应急处置等工作。本次滑坡险情处置中,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科学研判地质灾害风险发展趋势,及时提出避险建议,实施专业应急监测,为地方政府组织群众提前转移安置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月23日凌晨3时,因连续强降雨,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三甲镇三圩村委会塘增村发生山体滑坡。因提前预警、转移群众,避免了2户5人可能因灾伤亡。
7月20日,受第6号台风“韦帕”环流影响,阳江市阳春市多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22日16时至17时,阳江市、阳春市自然资源与气象部门先后发布地质灾害三级预警。三甲镇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依据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一镇一图”“一村一图一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巡查排查工作。三圩村村委会书记刘传真在巡查过程中发现三圩村塘增村21号屋后山体疑似存在滑坡风险,立即向三甲镇政府有关干部报告情况。镇领导随即要求镇、村干部立即组织高风险区152名村民转移撤离并妥善安置。23日凌晨3时,塘增村21号房屋后山发生滑坡,造成2户房屋受损,因该处2户共5人提前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
得益于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一镇一图”“一村一图一表”的推广应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发布、地方政府和村干部高效组织转移避险,此次滑坡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实现成功避险。
7月24日6时左右,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11、12社(小地名:白云寺)发生滑坡,因预警及时、提前撤离果断、管控到位,避免了56户117人可能因灾伤亡。
7月20日至7月23日,泸州市、叙永县持续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7月22日,红洞桥村12社社长杨胜录发现白云寺附近地面开裂并上报镇村,镇村干部及技术支撑单位专家随即开展现场核查,经核查该区域坡体发生变形,当日18时,紧急转移受直接威胁的6户13人并安置。23日下午,坡体变形加剧,白云寺附近稻田、墙基、公路出现大面积下错开裂。经研判,镇应急指挥部立即将转移范围扩大至45户95人。24日凌晨2时49分,风险区值守人员陈本友听见山体异响,推断可能发生大面积滑坡,镇党委书记舒适决定再次扩大转移范围至56户117人。7月24日6时,红洞桥村11、12社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体积约500万立方米,因提前撤离受威胁群众,未造成人员伤亡。
该滑坡位于地质灾害中风险斜坡,近年无明显变形迹象。7月19日至20日,当地发生持续强降雨,从而诱发滑坡。本次滑坡共造成11处房屋倒塌,23处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损毁农田约564亩,10余亩鱼塘开裂,区域内道路垮塌阻断,电力通信线路受损,百余头家畜家禽被困,初步统计,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255万元。灾害发生后,当地立即开展灾后应急处置、对滑坡区域实施监测及风险管控,严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四川省将地质灾害防治视作“生命工程”,一是构建“省、市、县、乡、村、组、点”七级群测群防体系,下放临灾处置权,确保快速预警响应和安全避险转移;二是坚持排查监测,前置技术力量下沉乡镇及重点区域,以“人技结合”“群专结合”方式严密排查隐患;三是强化培训演练提升干部群众防灾能力,让群众熟练掌握识灾、辨灾、防灾知识,第一时间准确识别险情、及时上报,打通了预警响应的“最初一公里”;四是高效运转防灾体系,严格落实“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及扩面转移等超常规措施,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包保责任,关键时刻干部下沉靠前指挥,果断组织转移,最终实现受威胁人员“零伤亡”。
原标题:《昭通22+1起!自然资源部通报111起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